联系人:金老师 电 话:15180868089 邮 箱:zgddwy@126.com;jsy16332@126.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万江路 |
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几点思考贵州省毕节市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郭 琴 551700 我国中医学培养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医术传承和学术思想培育方面成绩斐然。大批学业有成的中医药人才运用所学智慧在我国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不尽人意的事实:部分中医求学者由于缺乏牢固的中医临床思维导致学业不够精深,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本质,于是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做到技术娴熟。有的医者即使从医多年也依然无法做到医术精湛,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无意的医疗事故。因此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应该在中医学习初期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中医学临床思维的内涵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讲究机体的整体和谐,其临床实践力求使人的脉络、气血等达到平衡,并将理法方药的思维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独特的认知过程和逻辑思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下,中医学在划分事物的归类以阴阳为原则,而在认识事物的相关性则以五行为基础。这正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思维辩证的综合体现。 二、阻碍中医思维模式形成的因素 1.学习者缺乏专业潜质 要理解好中医学独特的理论,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潜质。中医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学习者或者从业者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人文知识功底,只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国学基础才能够获得学业、学术思维上的悟性。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或中医学教育者在挑选学习者时要认真测试和筛选,不搞一刀切。对高中阶段过早分文理科而造成的没有国学基础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即使综合成绩达标也不应录取。 2. 初、中级教育体系和理念的影响 目前,现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初、中级教育体系。在肯定它优势的同时,我们不应忽略对青少年东方文化体系的认知和培养。否则,在习惯了西方自然科学认识规律的学生,非常不容易跨越东西方的思维鸿沟,很难理解“阴阳五行”的纯东方思维的本质。 3.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弊端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部分中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机械地套用了西医学院的思路,这并不符合中医学的教学规律。一项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的问卷调查显示,对目前教学计划中中医类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看法认为非常合理的占2%,基本合理的占48%,不合理的占35%,非常不合理的占15%。,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低年级中医、西医基础课同时并行,在初学者的中医思维还未建立起来之时,又接受与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完全不同的西医理论,这样的课程设施,使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造成混乱。 其次中医经典课程设置不足。中医经典是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门中医学科,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要内涵。目前,各中医院校均在大学初期开设中医经典理论课,然而,有些只作为选修课,课程学时的不足使学生认识上不够重视,难以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再次,教材的使用不慎,这必然会歪曲了原著的本意,如不及时修正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以讹传讹的结果。众所周知,经典的学习更离不开原著,脱离原著的经典教学也必然是肤浅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教学虽然以原著条文为切入点,但部分院校的教材条文的先后顺序被调整并重新整合,这未免会有断章取义之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原著学术思想,也就干扰了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三、应对措施 1.深刻理解中医临床思维的本质 根据学者邢玉瑞的论述,中医的原创思维体系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为问题语境,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基础,以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对性为逻辑起点,从主体体验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和定义来把握对象间的关系。以上思维要素决定了中医思维具有直觉性与辩证性的特点,直觉性体现在“天人合一”观将对象世界规定为主客不分、大化流行的和谐整体,而其辩证性则体现在以“阴阳”为分析事物的分类原则,以“五行”为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普遍联系的原则上。形成了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象思维”。 2.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除四大经典医著之外,要增设并普及与中医思维模式形成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为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深刻地揭示了宇宙发展演变的规律,如《易经》等的阴阳理论对自然界的本末源流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学说。它不仅是早期自然科学中事物归属论的指导理论,还是愚昧的“神权医学”被明智的“哲学医学”所替代的媒介。 无论是学院课程还是个人自学课程,在时间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医学典籍、“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课程的专业基础性特点,必须保证开设时间的严格性和学习时段的充足性。在尽早开设基础课的条件下,注重开设中西医比较理论课程,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渗透两种学科的临床课,这样既有利于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又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布局,保证中医学科在整体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协调好中医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在思维模式培养方面,在学业初始阶段就要注重学生中医学科理性认识的培养,在中医学低年级或自学者初学阶段,利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为实体,训练学生的中医学辩证思维和中医学特有的“象思维”,注重“心悟”领会的学习方法,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和中医传承者应该深刻理解中医原创思维的本质,把握其认识基础、遵循其逻辑规律,熟悉其思维特征,将中医思维的各个阶段的特征训练融入教学之中。既要注重经典医著的精髓传授,也要加强祖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传承;既要夯实学习者中医知识的基础,更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中西医学科体系中的合理设置。真正为学习者和从医者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体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3]吴薇,黄秀云,何殷,黄亮. 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设置调查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08 [5]张晓艳. 浅谈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不足及改进方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3 [7]邢玉瑞. 中医象思维模式研究[J]. 中医杂志,2014,17 |